◎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子贡认为子夏之学微则微矣,然则非治世之待也,孔子淡淡回道:然,各其所能。
显然内外是心身对举义。(参见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96页。
周孔之教,唯说现在,不明过去、未来,而子路此问事鬼神, 政言鬼神在幽冥之中, 其法云何也? 此是问过去也。【61】牟宗三还指出,儒家的内圣学就是性理之学心性之学:‘内圣者,内而在于个人自己,则自觉地作圣贤工夫(作道德实践)以发展完成其德性人格之谓也。46梅广:《内圣外王考略》,《清华学报》2011年第4期,第632页。内圣外王一词因此最终成为宋明理学乃至整个儒学之道的关键词。此处,内显系属于人类的领域,而外则指人之外的万物领域。
子曰:或言方有内外,是有间矣。一切所谓方外之学皆在方内用功。牟宗三对自由道德自由与政治自由之间的关系与自由主义的看法,参见彭国翔:《牟宗三的自由与自由主义观》,《儒家传统与中国哲学:新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3-354页。
要之,内圣外王构成第二期儒学与第三期儒学面对外来文化之挑战而进行自我转化、自我更新的一个关键词。终朝长戚戚,是名阿鼻狱。39参见陈徽:《庄子的不得已之说及其思想的入世性》,《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66】从熊十力开始,新儒家就始终强调内圣外王之王不是帝王之王,唐君毅更是明确提出不应将政治、经济、社会之问题(此外王之问题)同学术思想、宗教、艺术(此内圣问题)全部合在一起,笼统合在一起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圣与王要分,君与师要分。
由慈悲利物之说而极之,以至于普度众生,超拔苦海,则墨氏之兼爱也。B组:形骸之内-形骸之外、慎内-闭外,内代表天德、万物之祖、物之初、万物之所终始、本真、天地精神所存在之域,是恬淡寂漠之域太初淡漠之境、溟涬之境自然而无为之境,而外则是世俗义。
身体现象学与宗教现象学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这一日常生活空间、宗教生活空间的异质性特质。这一看法可以追溯到程颢:《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40[宋]史浩撰:《回奏宣示御制原道辨》,《鄮峰真隐漫录》卷10,《四库全书·集部四》,第3页。就此而言,己身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共生感、共在感乃至一体感乃是一种元亲近感、元熟悉感。
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理学家则以不容已(理不容已情不容已一体不容已义不容已本心不容已真机不容已)描述外王的向度,不容已根于本心、本性的浑然、自然之发用。57熊十力:《十力语要》,《熊十力全集》第4卷,第406页。
[清]朱文熊、李花蕾点校:《庄子新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52-253页。【37】佛教的彼世观念一一落实于人之当下的心性领域、人伦日用中。
明代王阳明高足邹守益在《篁垣别墅记》中明确将内圣之德与外王之业对举,在《励政堂说》中更是提出内圣外王之实学一语:古之君子,先正其心,以端万化之矩,然后絜诸天下,举协而罔辟。值得注意的是,《五行篇》将善称为人道,将德称为天道,而善与德的区别在于德是形于内的,此即意味着天道是形于内的【5】,这跟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的意思是相近的。
二人对内圣外王一词的使用均与对中国三百多年来之学术文化精神通盘反思有关。(《礼记·祭统》) 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顾炎武《日知录》设有内典一条。熊十力以内圣外王概括儒家的成己成人之学修己安人亦为牟宗三所继承:什么是‘内圣呢?就是内而治己,作圣贤的工夫,以挺立我们自己的道德人品。因此,内圣外王既有由内圣而开出政道、事功与科学这一新外王面向,亦有由内圣统摄政道、事功与科学,防止其背离本源而沦为泛科学主义、泛民主主义的面向。5庞朴指出,《易传》中的道尚是隐于人外的,在《五行篇》中却被安置于人心之中,形于内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人心体验道而有所得——德,二是人性为天之所命或显现——天性,这样心性两面都是天道形于内的一种成就。
中国文化就其主观一面表现为心性之学,而其客观一面则表现为礼乐型教化系统,这种仁的系统(道德政治的文化系统)即是一内圣外王的系统,而有别于西方希腊传统所形成的智的系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内则为父子,外则为君臣,人之大伦。
外王学旨在复兴三代礼乐王政,以重建人间秩序和政治宪纲。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久久不可揜,是名光明藏。
【35】程朱理学将心性向度溯至于天,天是价值之源,陆王心学一系的心同样最终将心良知上溯至天,本心、良知是天德良能天理之良知。 摘 要:内外分类具有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
虽然朱子、象山、阳明罕用内圣外王一词指示儒学义理系统,但自南宋朱子后学开始,该词就被明确用于圣人之学、儒学之道,此是不容置辩的事实。儒学是为己之学,行仁、行礼均注重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故内是德性生命的策源地。这些无人无极之野以及四海、六极、尘垢之外的表达式都只是否定性地表述游之对象,所游者不在方内、四海之内,游之所乘之具(飞龙大鹏莽眇之鸟)都具有强烈的超越大地、超越世间、超越方所、遗物离人的象征意义。(神事,祭祀也,内朝在路门内也)自卿以下,合官职于外朝,合家事于内朝。
诚如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所指出的,包括修身与平天下内在领域与外在领域等等概念在中国哲学中都是可分而又不可分、既对立而又互补的两极性(polarity)的概念。以现在语解释之,即专注重如何养成健全人格。
)32[宋]程颢、程颐撰,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遗书》卷1,《二程集》,第9页。)11[明]释德清撰、黄曙辉点校:《庄子内篇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0页。
外学系指表义学科,包括信仰、礼仪、教法等。此处内外无别、外内异表均表示内外乃由不同的礼仪规导,不宜混淆。
44梁涛:《〈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本意发微》,《哲学研究》2013年第12期。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68-269页。曰养给生定,则方内而方外也。43钱基博:《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张丰乾编:《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04页。
31[宋]程颢、程颐撰,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遗书》卷1,《二程集》,第3-4页。孝悌通神明,忠信行蛮貊,积善来百祥,是名作因果。
综上,内首先是亲亲之域(私域),是宗法社会共同体生存之域,因而也是仁政(王道)施化之域,此是人间义的内。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
如《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裴注引《魏略》称石德林始精《诗》《书》,后好内事,于众辈中最为玄默……常读《老子》五千文及诸内书,与玄默连属,则内事内书乃老子之学……后世道流,尚验此称。李翱的《复性书》则进一步指出循源反性、慎独守中由内而外的工夫论路径。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0:21天狐定制
2025-04-05 10:16天狐定制
2025-04-05 10:16天狐定制
2025-04-05 09:36天狐定制
2025-04-05 09:08天狐定制
2025-04-05 09:04天狐定制
2025-04-05 08:45天狐定制
2025-04-05 08:15天狐定制
2025-04-05 08:12天狐定制
2025-04-05 08:04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